十年风雨,十年发展,十年壮大。江苏涟水经济开发区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长历程。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涟水开发区人始终把“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层次引进、高效率服务”作为园区建设和发展的总体方针,把“苏北名企集中区、外资富集区、产业特色区”作为奋斗目标,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加速奔小康,建设新涟水”的战略部署,以“苏北争上游,淮安争一流,全省争进位”的目标为追求,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开放市场、开拓进取,全力创建“最具活力、最具实力、最具魅力”的现代化新型工业园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6年,涟水开发区被评为“长三角十大最具投资潜力开发区”之一。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8年全区实现GDP1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71.4亿元、实现税收2.2亿元。今年1-6月份,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2亿元、销售收入49.2亿元、税收1.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2%、37.8%、42.3%。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区累计进区项目152家,在建项目44家。其中投入10亿元以上项目两个,1亿元以上项目27个,外资项目24个,开发区已成为外资聚集高地。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仅近两年,就实施基础设施工程69项,累计投入6.84亿元。道路、桥梁、水电、燃气、码头、污水处理、绿化、住宅小区等生产、生活、环境设施基本配套到位,全区初步形成东区、西区、上水创业园、南京工业园、薛行化工园等“两区三园”格局。
——帮办服务高效快捷。多次协助企业举办用工招聘会,协议用工2万多人,协调解决园区中小企业贷款15亿元。全区安全生产保障有力,无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园区管理科学规范。坚持长效管理与突击整治相结合、企业服务与规划建设相结合、亮点培植与全面展开相结合的管理策略,建立了较为科学、较为规范的长效管理制度。
——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园区非公企业党组织已发展到40家,工会组织已发展到38家。创建党建工作示范点5家,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11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民政、计生、文化、教育、劳动保障等各项事业同步发展。
思想在不断创新中解放
1999年10月16日,涟水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成立涟水县工业新区筹备处的通知》,标志着开发区筹备工作正式启动。
当年,从各个部门抽调来的十多位干部第一次围坐在一起的时候,为创建涟水自己的经济开发区殚精竭虑,运筹帷幄。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要建造一个能够拉动本县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全县百万人民走上小康之路的经济引擎。
没有资金就去找投资人,没有企业就去招商,没有实力有毅力,没有基础有创新……在困难面前,在历史面前,开发区人凭着坚定的思想信念,在改革中大胆创新,谋求发展。在开发区不断成长壮大的同时,开发区人的思想理念和工作方略也不断创新。在坚持“面向规模外资,面向知名企业、面向上市公司、面向连锁业态”的同时,突出“高、大、外、新”工作导向,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由大招商向招大商转变,由境内招商向境内外招商并举转变,由分散招商向突出重点区域招商转变,把主要精力放在大项目、好项目、拉动力强的项目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千方百计引进龙头项目,培育特色板块,打造优势产业,招大、引外、培强,主攻超亿元项目。近年来,上水创业园、强凌照明、泰丰针织、新芳杰高科服饰、金典纺织、国际商贸城等18个超亿元项目落地开工建设,陆续建成投产。
经济在高效服务中腾飞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涟水开发区人用创新服务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保持经济增长势头。
在开发区,服务是永恒的主题,服务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近年来,开发区人切实转变观念,改变工作作风,将永无止境的创新精神进行到底,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的建设服务中,切实做好各项帮办服务工作。一是积极围绕“用工、用地、用电、用钱”开展服务。充分利用重大节庆组织园区企业参加用工招聘会,并对用工意向进行跟踪落实。先后为源通制帽、泰丰针织、新芳杰等企业解决用工问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调处项目用地涉及到的拆迁、征地补偿等各类矛盾,做好群众工作,确保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顺利开工建设。二是企业生产经营服务。实行结对服务,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动态,协调解决非生产性矛盾与纠纷,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有效保障企业的正常开工生产。三是抓好企业安全生产及污染源普查、创模等服务。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完善安全生产监管制度和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确保企业安全生产,没有发生一起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做好企业的污染源普查、重点企业创模工作。加强银企对接工作,切实解决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积极争取省政府对园区的扶持政策。四是重视中小企业服务。对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集中力量重点扶持,促其尽快做大做强,成长为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主力梯队。
园区在开发建设中亮丽
最初几年,开发区精心绘制了一幅适合本县本区域整体环境规划的发展蓝图,实施大配套、大发展战略,进行有步骤、有规划的整体搬迁,园区已基本形成。近年来,开发区在狠抓企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改善园区投资环境,已形成东西两大板块,东区为商贸主要集中区,西区是企业生产产品的大本营。为了更好地提升涟水形象,改善企业发展环境,开发区全面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仅在近两年中,就实施基础设施工程达69项,累计投入6.84亿元。完成了红日路西区段、祁六路、滨海路南拓段等11条道路续建工程,新增道路14公里;疏浚了淮浦路沟、祁六沟等东区“一横三纵”、西区“一横二纵”的排水沟;建成了110kv振丰变电所;完成了供水管道“东水西送”,解决了西区供水瓶颈。
在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有序推进的同时,大力实施整村搬迁规划。近3年,累计拆迁农民住宅近2000户,腾出净地6000余亩,为招商项目落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加快房地产开发。阳光嘉园、幸福里小区、怡和苑、金轮世家、天下景城等商住小区陆续开工建设,目前已成为涟水县城的精品工程。今年,继续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红日大桥、西区污水厂、薛行污水厂、开发区燃气储配站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均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并实施了炎黄大道、红日大道等五条主干道弱电管网入地工程建设。计划实施工程48项。上半年已完成红日路、南京路、祁六路等十条道路的绿化,道路绿化率达100%,初步实现了“让工厂开在公园里,让百姓住在花丛中”的目标。
生活在和谐发展中提升
2006年初,开发区开始中心村建设,顺应园区人民的要求。
大规模的中心村建设是头一遭,困难重重。3年中,开发区启动总投资达5亿余元,在近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相继建成了军民、桃柳、张码、振丰、淮浦等5个中心村。目前,桃柳家园、张码中心村、振丰中心村、军民中心村已经建成,淮浦中心村正在有序建设之中,所有中心村的配套设施都在加紧实施。此举解决了老百姓住房、子女上学、企业员工用房及生活等民生问题,让园区人民的生活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三农”问题上,开发区积极推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一是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失地等社会保险机制,落实好优扶、救助各项措施,加速农村劳动力向企业转移,加速推进农村向城市、农业向工业、农民向市民的转化,全面提高园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二是高度重视信访稳定工作,引导农民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信访问题,确保全区无集访、无越级访和无理缠访现象。三是结合平安社区创建,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综治网络,加强群防群治,共同营造一个安居乐业、安心创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新型开发区。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在这3600多个日日夜夜里,开发区人始终坚持弘扬恩来精神、安东精神、红日精神,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再次吹响了“苏北争先、江北争强”的集结号。以“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创新理念,大气魄抓发展,大智慧定措施,大手笔搞建设,加速推进配套建设,扎实开展企业服务,强化园区基础管理,全力突破招商引资,努力把开发区建成最具活力、最具实力、最具魅力的现代化新型工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