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科技创新成效明显,3个项目被省科技厅确定为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两个科技创新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8%,名列全省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去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两争三区”目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紧紧把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科技人才节、科技人才高校行、科技创新对接服务上海等活动为抓手,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和工业经济爬坡过坎中的动力转换,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海门经济稳增长、促发展的强引擎,科技创新在全市经济中的贡献率超过60%。我市先后获得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专利质押融资试点城市。
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去年以来,我市从加快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先后出台了《海门市市级众创空间认定管理办法》《海门市科技型初创企业和创业团队“三创”项目补助实施细则》《海门市专利奖奖励办法》等。今年上半年,我市又集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关于创建青年与人才友好小镇(园区)的实施意见》《关于在招商引资中同步推进招才引智的实施意见》和《海门市优秀乡土人才选拔管理办法(试行)》4个配套文件,全面升级人才新政。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激活了科技创新动能,到去年底,我市共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3人,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23家,实施的超亿元项目中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超过60%。
科技创新平台加速构建。我市按照“3+3”产业发展体系,不断加快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使其成为创新型产业、创新型人才的集聚地。目前我市建成了省级科研外包产业园、省级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科创园区,培育建成6家“众创空间”。今年以来,总投资50亿元的开发区海门大学科技园和总投资超10亿元的临江新区精准医疗产业园等开工建设,海门科技园上海协调创新中心正式投运,(下转6版) (上接1版)海门高新区的富江高科产业园加速打造。临江新区生物医药创业园已成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其相配套的“玲珑湾创客中心”被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正在申报国家级众创空间。该平台紧紧围绕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两大新兴产业,不仅从空间布局上满足创新型项目和高层次人才入驻的需求,还建设了生物医药研发所需的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金融支撑体系,实现了科创人才“拎包入驻”。目前临江新区入驻的生物医药创新型项目超过50个。
科技金融撬动创新成果加速转化。我市围绕打造“长三角影响力大的创新成果转化集聚区”的目标,不断完善政产学研金联动机制,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专门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以此撬动金融资本全面向科技成果转化集聚。据统计,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市已经成功推动160多个企业技术难题与高校、科研院所精准对接,拉动企业研发投入9亿元,年增加产出50亿元。去年以来,全市新增科技贷款2亿多元,有效化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的畅通,为实体企业注入了无穷活力。高科物流是我市的银牌企业,也是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已拥有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项,另有29项发明专利进入实审阶段。今年,该公司获贷“苏科贷Ⅱ”1000万元,开发并实施了全方位移载输送系统项目,全力争创金牌企业。金轮针布(江苏)有限公司与中原工学院任家智专家合作成功开发纺纯化纤精梳整体锡林与顶梳产品,已经批量生产,年增加销售超过1000万元。
企业创新主体更加凸显。我市更加注重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实现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突破,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市南通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突破160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突破50家。形成了2000多名高工、研究生组成的创新队伍,同时吸引了30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为企业柔性服务。一个个技术难题在企业研发中心内攻破,一个个新产品在企业研发中心诞生。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成功跻身国家级,振康焊接机器人产业园跻身省级重大项目,云创金属生产工艺填补国内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