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湖畔,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建设的苏州工业园区,一晃走过21年。
19个创业孵化器,2.1万平方米,1900个免费工位,营造出了金鸡湖创业长廊。凭借先进的经济技术合作形式、创新驱动力和政府支持,苏州工业园区正成为创客的新天堂。
接住创意之树落下的“苹果”
坐电梯到四楼,出门左转,就是江苏省苏州市首家为创客服务的开放式平台——苏创空间。创业者李梦是看了媒体上的消息后,“顺藤摸瓜”找过来的。5月18日下午,这里会有一个小型路演,她希望借助这个平台,寻找合适的产品设计、生产厂商,乃至市场推广渠道。
李梦来自苏州一家能源开发技术有限公司,学化工的她近来对汽车市场特别感兴趣,萌生创意,想生产一种搭载在汽车上的特制遮阳篷。这次路演,专家向李梦抛出了一系列问题:“有没有做过市场调研,消费者的需求有多大,需求点在哪儿?”“技术上,是否会存在某方面的安全隐患?”“从我的角度来看,设计上还有不少瑕疵。”
事后,李梦向记者表示,专家给自己提出的意见非常有启发。更让她开心的是,有两位投资人留下了联系方式,让她把修正后的创业计划书发到邮箱,再洽谈是否可以将想法落地。
目前,苏州园区已经聚集了19家各具特色的云彩创新型孵化器,吸引孵化了226个项目,合计孵化面积2.1万平方米。他们力求整合社会化力量,在创客被创意的“苹果”砸中后,能帮助创客更好地接住“创意的苹果”,培育、孵化出有价值的、有需求的产品。
从产品到产品线的蜕变
“苏州工业园区太像硅谷了。”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海归创业者、苏州园区旭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圣,对园区称赞有加。
2007年,刘圣来到工业园区,给苏州创投集团讲了一个PPT,他说他想做中国乃至世界最好的光通信模块公司。在当时国内光模块企业大多只能生产2.5G以下低端产品的环境下,刘圣瞄准了国内市场高端模块的缺口,着眼于研发10G乃至40G的光模块产品。
对刘圣来说,他不缺技术、不缺团队,可以把想法变成产品,可他需要资金把产品打造成产品线。
刘圣的创业计划书打动了苏州创投集团,旭创科技获得了首轮股权投资。随后在苏州创投集团的帮助下,旭创科技从2008年起相继获得了700多万美元的股权融资,以及将近2000万元的债权融资。
著名财经评论员张鸿认为:“以旭创科技为例,好的创业思想就好比一粒种子,种子想长成大树,第一滴水谁给它?苏州拥有一个创投工业园,它吸引来了很多金融资本,他们可以在这里面孵化投资基金,它变成金融和产业在这里同步发展。”
事实上,多个创客项目都享受过苏州工业园区的支持待遇。旭创科技的天使投资方首期规模50亿元,主要专注于以早期和成长期为主的创业投资基金。截至2014年,共计投资种子期项目189个,成长期项目65个,成熟期项目42个;投资项目中有32家企业已上市或过会。
政府搭平台、给政策
3月20日,苏州国际科技园产业服务中心人头攒动。
苏州首届创业博览会正在这里举行,除了50多个创业团队的项目展示之外,还有精彩的投融资对接会。令人意外的是,这场活动是由民营孵化器“创客邦”与“36氪”联合主办的,园区科技局、苏州国际科技园甘当配角,除了提供场地支持和媒体邀请外,没有更多的干预。
怎样才能有效地降低门槛,缩短创业周期,提高创业的成功率?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部门的答案是:淡化政府干预,强化社会力量介入,让市场做更多决定。
为了进一步推动创业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业园区出台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鼓励大众创新创业的行动方案》。明确指出,政府发挥的是穿针引线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探索与企业、媒体、资本、高校、民营科技载体等的合作,从孵化器设立、项目遴选、培育、服务对接、示范试点等创业的每个环节都给予鼓励和扶持,搭好平台,营造环境,提高创业服务效率和孵化成功率。
同时,为全面把握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发挥中新国际合作优势,苏州工业园区提出以创建“开放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为抓手,促进产业资源与众创空间的融合,探索有效机制,促进各类产业资源与众创空间的融合发展。
政府搭台,资源配合,创客的“戏”才能越唱越红火。
(光明日报记者苏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