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一区一基地”建设的意见》,确定实施六大创新行动,力争到2018年建成“江苏省创新型城市”。昨日记者就此进行了专题采访。
主要目标据介绍,“长三角影响力大的创新成果转化集聚区、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一区一基地”建设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力集聚一批具有全球视野与战略思维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涌现一批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形成科技引领发展、创新促进发展、市场推动发展的新路径。
我市力争2018年建成“江苏省创新型城市”。具体是三次产业结构显著优化,新兴产业突破千亿规模,服务业占比达到48%;社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5%;先进制造能级显著攀升,大中型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98,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90左右;资源配置效率显著增强,以一个产业一个创新发展规划、一个龙头带动企业、一个产业创新中心、一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一个产业科技发展基金、一套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产业创新体系加速构建;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信息化发展水平超过90%,智慧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水平大幅提升,生态环境显著优化,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园林城市”,获评“中国人居环境奖”。
实施创新平台拓展行动据了解,平台拓展主要突出三大创新平台建设,即科创平台,创新型乡镇或创新型园区和公共服务平台。
科创平台在加快已经建立的科创平台的基础上,我市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和管理运营新型众创载体和创新空间,全力打造全省有影响力的“创新集聚区”和“创客栖息地”。并加强与省和上海的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共建科创平台,以科技种子孵化为目标,加快我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
实施创新区镇培育工程,按照区镇特色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到“十三五”期末,每个园区都要建成不少于30万平方米的科创平台,每个镇都要建成不少于5万平方米的科创平台。全市要建成3个省级创新型区镇。
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打造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创新创业服务集聚区,建成产品质量综合检验检测中心。
实施创新产业壮大行动重点壮大战略新兴产业、提升优势主导产业、协调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等三大产业。六大新兴产业为重点壮大的产业,即海工平台和高端船舶、生物医药和新型医药器材、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新材料、建筑工业、航空装备和轨道交通装备。我市按照各个区镇的发展特色,确定新兴产业发展集群打造,并依托开发区和海门港新区打造海工平台和高端船舶特色产业集群;依托临江新区、开发区、海门高新区、三厂工业园区等打造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特色产业集群;依托开发区、海门高新区、常乐镇、正余镇、四甲镇、余东镇打造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集群;依托开发区、临江新区、三厂工业园区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依托开发区、海永镇打造建筑工业特色产业集群;依托开发区、海门港新区打造航空装备和轨道交通装备特色产业集群。
我市将装备制造、现代家纺、电子信息、轻工建材确定为四大主导产业。在装备制造上,除了重点发展现有优势产品外,支持发展智能机器人,做大做强四个主导产业。在现代家纺上抢抓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的契机,重点支持各类高档面料生产、印染加工生产和高品质配套化家纺面料及产品等,支持时尚产业园建设。在电子信息上重点支持光通信产品、集成电路的全套材料等,加快新型通信电子产品的开发和应用等。在轻工建材上,重点发展电子调速和控速电动工具等的技术研究和生产。
我市将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软件和服务外包、金融租赁和工业设计等产业,加快推进物流园区和物流通道建设。重点发展好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管理软件。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外包、国际服务外包和动漫创意外包。引导国有平台、金融单位和社会法人发展融资租赁产业。以打造长三角北翼一流的工业设计中心为目标,发展专业化设计及相关定制、加工服务。同时,围绕产业链延伸、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设施装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素质、农业科技支撑、为农服务能力等六大重点,发展现代农业。
实施创新企业培育行动我市将从财政投入导向、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企业群体、科技合作交流、创新教育辅导等方面大力实施创新企业培育行动。
优化财政投入结构,重点支持前瞻性技术开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以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全面落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各项政策措施,实施制造企业生产装备升级计划,鼓励企业开展“两化融合”,全力培育一批省级以上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企业。大力实施科技企业家培育计划,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大力实施“名企、名品、名家”“三名工程”,支持骨干企业建立创新平台,全力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支持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共建等方式建立企业研发机构,推动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鼓励更多的企业(研究院)通过国际技术转移,引进海外先进技术和研发机构,积极承接上海自贸区的溢出资源,大力吸引海外高校、研发机构、跨国公司在海设立研发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支持企业“走出去”设立或并购海外研发机构。在海门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内建设海门市微商微创业学院,建立全市性的创业导师资源库,实施创业导师制度,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辅导、创投对接等服务。
实施创新要素集聚行动创新要素集聚行动包括集聚优质项目、强化人才招引、推进金融对接、完善配套功能和弘扬创新文化等重点内容。
把集聚优质科技项目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确保年均新开工超亿元工业项目超过100个,新建项目中高新技术项目占比达到50%左右,项目投产运行3年内,80%以上企业成长为新高技术企业。
拓展科技创业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引进渠道,到2020年,力争引进国家“千人计划”等国内外顶尖人才50人,重点培育300名科技企业家,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000人、大学毕业生5万人。
建立科技与金融有效对接机制,力争到2020年,服务企业超千家,科技贷款规模超百亿。按照“一主三副六星”的布局,推进产城融合,为创新资源集聚、创新绩效产出提供强大支撑。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强化党员干部的创新理念和思维,深入实施全民科技素质行动计划。
实施创新成果转化行动创新成果转化行动从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建设高标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拓展科技应用领域等三个方面展开。
强化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到2020年,全市引进高层次科研院所10家,促成3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500项。建设高标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方面,到2020年,全市培育专利密集型产业集群10个,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0家,PCT专利申请总量达到300件。实施企业专利“消零”,培育“专利强企”试点示范企业、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培育专利密集型、商标密集型、版权密集型产业。拓展科技应用领域方面,积极推进科技惠民,在教育、城乡规划建设、城市交通、医疗卫生和人口健康、节能减排与生态环境、公共安全、食品安全、应急管理、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等领域,加快科技成果的综合集成、示范应用和推广普及。围绕智慧生活、平安生活、低碳生活等重点,打造一批科技社区。
实施创新机制优化行动创新机制优化行动重点做好完善政府服务机制、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完善导向评价机制和完善生态保护机制。
完善政府服务机制上,转变政府创新发展职能,规范和减少影响制约创新发展的审批事项,对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实现动态管理。培育发展各类创新服务机构,推进政府向非政府组织、市场服务机构购买科技服务,加快建立全社会征信体系等。
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上,改革产业准入和监管办法,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鼓励支持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等。
完善导向评价机制上,建立科技成果市场化定价机制,鼓励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探索建立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
完善生态保护机制上。加大节能、节地、节水力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企业清洁生产,加快园区循环化、生态化改造。发展低碳技术、环保产业、绿色制造。严格实施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完善绿色发展评估机制,建立碳排放权、节能量和排污权交易制度。
轻松一扫 投资资讯随时有
400-600-3737
手机联系:13062625088
微信联系:13062625088
QQ 联系:746583727
地纬招商网-招商投资门户网站
专注招商投资服务10年
拥有全球千万招商投资信息大数据
线上招商推广,线下项目推介
为政府、园区、企业提供一站式招商代理服务
让招商投资更简单 更精准 更高效
版权所有 上海百程商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沪ICP备16044607号-2 Copyright © 2022 www.zhongguozhaoshang.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